坚持党校姓党  为党立言发声

深入学习党史 牢记初心使命

——听抗大战士王铭慈老人口述党史

  • 发布时间:2021-03-31
  • 来源:365体育投注网址亚洲
        2021年3月10日下午,西安乍暖还寒。在绵绵春雨中,文化教研部党支部全体党员拜访并慰问了一位特殊的老人——大七分校的老学员王铭慈。
        一进门就被满屋的“姹紫嫣红”所吸引,老人的大女儿朱老师语气中掩饰不住的骄傲:“这些红梅、海棠、百合、碧桃、迎春、君子兰……都是我妈妈手工做的。尤其是这盆海棠花,是为了纪念周总理诞辰123周年时,我妈妈虔诚地一点一点做出来的,上面一共有123朵海棠花,寄予了老太太对周总理深深的思念。”
       王铭慈老人已经96岁高龄,但依然精神矍铄,说起话来中气十足,不失战士本色。她乐呵呵地告诉我们,她以前是周恩来总理的报务员,周总理熟悉她的发报声,所以她为了纪念总理诞辰写了一首《海棠花颂》,并把它用摩尔斯电码发给了总理,她相信通过这个方式,周总理一定会收到这个礼物。
       文化教研部党支部书记李颂华同志提前为老人制作了《海棠花颂》的相框,这也是我们支部送给这位令人尊敬的老人的礼物。
       1925年1月4日,王铭慈生于河北省平山县温塘镇的一个普通农家,然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人民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剥削,生活异常疾苦。王铭慈老人告诉我们,那时候她就想,什么时候红军能过来,什么时候共产党能来,什么时候共产党能当权,才是人民的天下,什么时候才能翻身。
       1940年春,王铭慈怀着翻身求解放的革命理想走进晋察冀边区五中学习,同年8月20日加入中国共产党。王铭慈说,在那个地方,她是1940年春天招生进去的,1940年8月20号,她入的党,那时候是为了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救中国,为我们死难的同胞报仇。
       一朵红花心向党,一心跟着共产党。在艰难的革命时期,她让自己年轻的生命燃尽每一份光与热。在学校里,她是一名努力学习、工作积极的优秀中国共产党党员;在百团大战的前线,她是一名不惧危险救治伤员的护理人员。从晋察翼边区的干部培训学校到抗大附中,一个年轻的战士在一道又一道的考验中磨练意志,抛掉了娇弱。再后来,王铭慈随着抗大总校到了陕北,赶上国民党调三万多兵力封锁包围延安。在国民党包围延安的时候,一切供应都被阻断,像王铭慈这样的学生只能自立更生,白天开荒挖窑洞,晚上烧起篝火防狼伤人。至于粮食问题,毛主席给出指示:“自立更生去解决,让女生纺线,让男生开荒种地。”就这样,王铭慈从抗大毕业,随后进入延安联司通信训练队。
       因为技术全面,王铭慈被分配到新闻通报台工作。任务就是把中央前委新华通讯社文件,用密码发到邯郸,由邯郸陕北新华广播电台播出。他们前后亲手将中央首长的很多重要文章发出,如1947年12月会议毛主席的报告《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这是他们新闻通报台三个(杜台长也上机)榔头兵和十二个摇机员花了12个小时才发出去的。毛主席这篇报告也是王铭慈奶奶遇到的最长的稿子,从晚上9点开始,他们每人发两小时一换手,摇机员两人一班,轮流干,大家紧张有序,聚精会神地工作着,到第二天上午9点才发完。
       王铭慈离休后以学为乐,学着写作,学着上网,热衷于口述革命故事,宣传党的历史。
       红色的传统,良好的家风。王铭慈大女儿朱延光说,起延光这个名字不是因为赶时髦,是因为我1948年生在延安,是党中央光复延安革命走向胜利的时候出生的,但是更深层次的意思是我出生的那一天,是医务人员冒着生命的危险,将刚出生的我在敌机的轰炸扫射下抢救出来的,由于轰炸母亲的奶水很少,所以是陕北的小米粥和南瓜汤喂养了我。母亲的信念和信心,对美好生活的希望都深深地影响着我们,家里每个孩子都拥有乐观的心态,在我们眼里,世界上就没有什么困难。
       无论进入抗大,转战陕北,还是保卫延安,王铭慈都发挥了共产党员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英勇无畏的精神,光荣地完成了组织上交代的一项又一项任务,为战争的早日胜利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她就是我们心目中真正的共产党员的样子。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听着老人蕴含着金戈铁马的声音,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征程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淅淅沥沥的小雨中,我们仿佛看到一代代的共产党人:高悬右臂对锤镰,烽火硝烟沥肝胆。回首平生无憾事,红星血染佩胸前。(撰稿:陈波 摄影:李颂华 王晓芸)


[网络编辑:蔡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