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党校姓党  为党立言发声

尺寸之力 千秋之功

——西安市委党校精准扶贫纪实

  • 发布时间:2021-02-19
  • 来源:365体育投注网址亚洲
       几声鸡鸣,唤醒了沉寂的小山村。一缕缕炊烟从家家户户的灶房袅袅升起。
       虽是冬天,但周至县竹峪镇民主村却别有一番景色。摇曳的红叶点缀在山头,层层叠叠、垒垒不绝,呼唤着春的气息。
       大地苏醒,群山回响。当全村70户贫困户全部摘帽,当安全饮用水、用电用网实现全覆盖,当一座座新居在山沟两侧神奇般拔地而起,巍巍秦岭见证的,是时光对亘古景象的全新书写,以使命为笔,以奋斗作毫!
       从2012年到2020年,在西安市委党校8年的精准帮扶和5年脱贫攻坚战的洗礼下,一幅美丽乡村的画卷正徐徐展开,令人振奋的更大改变正在路上。
       山之变
       一条路,有时意味的不仅是便捷和远方,更连接着一种命运和全部梦想。
       民主村坐落于秦岭脚下,一条岭民路,将零星分散的一户户农家连接起来。“一沟两岸七梁八弯,有树不成林,有山没有水”,当地流传的这句俗语,见证了一条“路”与这块土地千百年来的万千纠缠。
       彼时,全村没有一条像样的硬化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成为村民出行的真实写照。不少村民以地为席,与畜相邻,出行的艰难,困羁于山。有的第一次到民主村的帮扶责任人,映入眼前的情景让他久久不能忘怀,“我压根儿没想到农村这么可怜、这么苦”。
        2012年12月,西安市委党校扶贫工作队员进驻民主村,在对全村的情况进行摸底、走访中发现,修路,是村民们最迫切的期待。
        经过与村“两委”以及交通、路政等部门的多次沟通,此前破败不堪的岭民路,被拓宽至8米,不仅对整段路进行了硬化改造,全村的入户路,也被硬化为水泥路。
        村民金智斌见证了整个修路的过程。“你家可以没有皮鞋,但一定得备几双泥鞋,因为一下雨,泥团在身后打‘飞机’,不穿泥鞋就无法出门。”金智斌说,多年来,受限于出行的不便,村民们辛辛苦苦种出来的蔬菜和水果,汗流浃背地背到集市时,都不新鲜了。如今,宽阔整洁的水泥路从村里穿越而过,村里半数以上的家庭都有了自己的小汽车,开车进村子,就可以停到家门口,村里农家乐的生意也越来越好。
       王高治在岭民路的尽头开了一家以土鸡作为招牌的农家乐。“路修通之前,游客每次走到半路掉头就走,不愿意上来消费,几乎没什么生意,生计艰难,但是现在不同了,每年收入好多万”,王高治和妻子对着记者抢着说到。
       驻村扶贫以来,西安市委党校充分发挥智力资源优势,组织专家、教授走进贫困群众家,直指难点、把脉开方,制定“精准”帮扶方案。
       每一个支部结对帮扶一个贫困家庭,每一个支部书记就是帮扶责任人。全村精准识别后的17户贫困户与市委党校18个党支部结成帮扶对子,并为各支部提供产业帮扶启动资金。
       各支部根据“对症”方子,一户一策,制定详细的帮扶措施,开展党员帮、家庭帮、产业帮等帮扶的“组合拳”。“我就是村里墙上那句‘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标语的受益者。”51岁的残疾人王卫军抹着湿润的眼睛告诉记者,“在你们来帮扶之前,我都快要活不下去了”。
       王卫军酷爱秦腔,曾是村里小有名气的文艺爱好者,平时外出演出挣钱,日子过得挺红火。一次演出时,不幸发生意外,从此便丧失了劳动能力,雪上加霜的是,媳妇因此抛下他和年幼的孩子,他就只能在村里开个小卖铺维持生计。
       山一样的艰难,终难敌山一样的意志。根据王卫军的实际情况,扶贫工作队不仅帮他重新翻盖了新房,还扩大了小卖铺的经营规模,对小康生活充满信心和希望。王卫军将小卖铺取名“党惠商店”,“我要把党的恩情牢记心间,永远不能忘记党给予的新生。”
       记着采访过程中,王卫军透露的一件小事让记者印象深刻。他对党校来了几批帮扶干部、每批都有谁、分别叫什么名字,都如数家珍。“每次想起你们干部刚来那段时间没地住、还要到处借水喝时,我都很难过”,王卫军哽咽道。
       山之情
       山与水,可以阻挡人们的视野;水与山,也可以升腾起无尽的希望!
       很长一段时间,能用上自来水,畅畅快快地做一顿饭、浇一次地,是村民周存理最大的心愿。
       他清楚记得从山坡下挑水的那些日子。“每次两桶水,做饭洗碗都得计划,还得省着用。”周存理说,村里缺少水源,遇到天旱时,都得借水喝。养殖和灌溉,像是一种奢侈。
       “无论有多大困难,都要想尽办法解决村民的用水问题。”市委党校把目标锁定在用水难的问题上,数次邀请水利专家对村中地形及水质进行勘测,并筹措经费打造了5口机井,修筑了300米的水渠,彻底解决了农民灌溉难和部分村民饮水的棘手问题。
       如今,“活水”流入千家万户,滋润了村民的生活。周存理家中成功通上了自来水,干农活累了回到家,马上就能喝到干净的山泉水。
       站在“关了房门屋里也亮堂”的新房前,村民魏海青的姐姐至今仍感觉“像做梦一样”。魏海青患有听说障碍,工作队平时主要与他姐姐交流沟通。
       “以前最害怕下雨天了,外面下大雨,屋子里面下小雨”忆及过去,他姐姐感慨万千,“我弟住的是土坯房,土墙有裂缝,经常渗水,随时可能垮塌,我弟又听不见,意外情况发生时很难及时躲避”。“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好政策。“以后你们来看望我弟时,不要再带东西了,以后的事我们自己会做好,不想再给大家添麻烦了”这是他姐姐对工作队经常说的几句话,朴实、真诚。
       市委党校驻村扶贫工作队对全村贫困户危房进行摸底统计,核查出13处危房,采取筹措资金和村民共同出资的方式对其进行加固修缮、拆除重建和移民搬迁。对口帮扶支部党员利用多种渠道,争取扶贫资金,帮助购买家具、被褥及生活用品,为贫困户打造一个舒适宜居、焕然一新的温暖之家。
       新建公共卫生厕所与生活垃圾集中堆放点,推进村民无害化改厕与天然气入户,改造美化墙面,修建休闲健身广场,安装太阳能路灯,绿化道路,翻建现代化农村办公大楼与党性体验中心、红色书屋、幸福养老院
……基础设施升级,让民主村拥有了资源整合、实现产业化转型的要素。
       “天雨不润无根之苗”。8年来,市委党校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和教学资源优势,在民主村建成了周至县第一所村镇党校,从思想上搭起向上的“梯子”,激发贫困户想“攀”、敢“攀”的斗志和勇于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将脱贫的信念、致富的信心传递到贫困户的心里。
       通过探索“访穷亲戚看变化”“义诊义务理发”“送温暖”、评比“脱贫之星”“明白老人”“孝敬媳妇”等扶志扶智模式,让贫困户看到生活的希望,将“让我脱贫”的被动思想逐步变“我要脱贫”的主动意识。
      患有疾病的王有生,一开始对精准扶贫认识不足,还有抵触心理,等靠要的思想较为严重,经常跟对口帮扶支部党员要这要那。通过帮扶人日复一日真心真情的帮助,出实招,求实效,确立了养殖生猪、种植核桃土豆的产业发展方向,王有生对生活燃起了新的希望,每天干活都很有干劲,与帮扶人员的感情也越来越好了。如今,王有生不仅自己的日子过的很好,而且还经常打电话给帮扶责任人主动“汇报”自己近况,对帮扶人员嘘寒问暖,彻底把扶贫干部当成了自己的好亲戚。
       山之语
       有时,读懂一人的语言、一人的命运,才能真正认识一片巨变中的土地。
       “西安妈妈回来了”
       “这是我另外一个儿子来了”
       “你给我张照片,我要留作纪念”
       “你们比亲人都好,比我们这些远嫁的女儿对老人还好”
       “你们都好的很,我们现在过的很好,我们自己努力把日子过的更好”
       “穷的人有帮扶,残疾人有补贴,恁(你)还能要啥哩”
       “共产党好的很、好的很”,工作队提供的一个视频中,王有智母亲梁月香(生前)推门正要外出时自言自语说道,意外地被正在入户走访的工作队“拍了个正着”。
       “看到他们的所作所为,搞得扎实、彻底、负责任,把别人的父母当成自己的父母来对待,群众都很高兴,我很感动的,许多外地群众路过的时候都被感动了”有着40多年党龄的原老村长李友军用坚定的眼神远眺着对面的山梁激动地说到。
       “以前的村民天还么(没)黑就关灯睡觉了,但是现在‘城市化’了,晚上还跳广场舞。家家都有钱,洋气的很,‘气高趾扬’的,互相攀比着谁的生活更好”,上个月刚退下来的原村支书李朝朝平静地说。
       生日的时候一起庆生,冬至的时候一起包饺子,大年初一的时候上门拜年......,帮与被帮之间就是这样在互动过程中凝固成亲情。
       ......
       一个个朴实的故事、一句句质朴的语言,没有粉饰,没有套话,都是村民心中最为真实的心里话,犹如一脉脉清泉,感染着、滋润着扶贫干部的心田。
       山之梦
       久困于穷,冀以小康。民主村处于秦岭北麓浅山区,群众沿一沟两岸居住,自然环境恶劣、产业支撑能力弱,是制约村子发展的瓶颈性因素。
       特殊的地形,也给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提供了先天优势。市委党校依靠当地特色资源,因户施策,突出产业脱贫的“治本”作用,将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将变“输血”为“造血”,作为脱贫攻坚道路上重要的着力点。
       在广泛听取专家和村民意见后,工作队帮助成立竹峪镇民主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大力发展主导产业核桃400余亩、猕猴桃200余亩、杂果300余亩,以及养鸡养猪和养牛,协调专家为村民提供种植和畜牧业技术指导,既授人以鱼,也授人以渔。
       产业扶贫的难点是市场与销路,工作队引入电子商务、打造微商平台、利用党校教职工朋友圈,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帮助贫困户实现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销售模式,让贫困户农产品不断向外输送,为产业持续发展解决后顾之忧。
       从“要我干”到“我要干”,再也没有比幸福的追求更能凝聚巨大的热情与能量。“以前种猕猴桃是家里唯一的收入来源,而且还是靠天吃饭。一年下来也就没几个钱。”作为家里的经济顶梁柱,贫困户李巧英回想起当年的种植经历,仍感慨不已,“现在一边种着杏与核桃,一边养着鸡,再加上合作社每年的分红,每年差不多有3万元的收入,日子越过越红火了!”
       村民张刚强患有三级听力障碍,妻子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工作队利用扶贫资金,帮助张刚强发展养鸡产业,同时种植核桃和黄杏,仅这两项,每年就可增收2万元。
       年近五旬的李志杰和妻子都患有慢性疾病,干不了重活,还有两个娃,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但是老李人穷志不短,在帮扶下,当上了村里的护林员、保洁员,光这算下来一年收入近3万,他还凭借一技之长,搞起了土鸡养殖,一年卖出的土鸡,就让他收入一万多。
       探寻民主村巨变的密码,或许答案千条万条。又或许,就是简单的两个字:“担当”!
       8年来,西安市委党校驻村扶贫工作队的每一位队员把理想和抱负熔铸于脚踏实地的奋斗,在脱贫攻坚战场上燃起一把火,撑起一片天,以尺寸之力积千秋之功,温暖着我们脚下这片土地,守护着我们可爱的家乡。
       8年来,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生态扶贫、电商扶贫……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的统领下,社会各界、各行各业的力量都动员起来了,众人拾柴汇聚起澎湃的“巨能量”。
       2017年6月的一天,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桑红军在对农户核查工作时,得知一农户田地因焚烧麦秆而出现火灾的紧急状况后,他沿着山道一口气疾跑到现场进行灭火。经过几个小时的努力,火虽然扑灭了,桑红军却晕倒了。医生诊断他因劳累过度,加之心脏功能衰竭,吸入一氧化碳,因缺氧而晕厥。休息两天后,桑红军继续投入到紧张的扶贫工作中。
       深情化为力,力可出深山——
       2012年12月,民主村扶贫工作正式拉开帷幕;
       2013年,全村建档立卡70户279人;
       2014年,全村54户227人退出贫困序列;
       2018年,脱贫15户52人,保留了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对已经脱贫的继续帮扶,巩固提高;
       2019年,民主村退出贫困村序列;
       2020年11月,最后1户实现脱贫退出。正是在这一年,村民的人均纯收入实现了从不足3000元到1万余元的历史性跨越,一个宜居、宜家、宜业的示范村初具雏形。
       一元伊始,万象更新。2021年的春天就在眼前。
       秦岭脚下,草木回春层林尽染,那是大山的色彩,更是新家园、新生活的希望;
       泥峪河畔,芦苇摇曳溪声潺潺,那是跃动的生机,更是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图景。
       驱走贫困、换来美丽,民主村的变化浓缩了三秦大地的变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愿景就在眼前,未来更加幸福美好生活正在等着每一位民主村的村民。(撰稿:蔡慧)

[网络编辑:蔡慧]